發表文章

腸胃型感冒是急性腸胃炎嗎? 噁心 嘔吐 拉肚子 上腹痛 肚臍周圍痛 發燒 肌肉痠痛 忽冷忽熱

蔡瑋晟醫師門診掛號連結 上腹痛或是肚臍周圍疼痛在大部分狀況下, 可能是急性腸胃炎的初期症狀, 但是也要注意是否有初期的帶狀泡疹或是心肌梗塞的初期症狀, 暫時先討論急性腸胃炎的部分. 嬰幼兒或是大人, 一開始腸胃炎的時候可能會有腹脹,胸口悶悶的, 覺得噁心感, 有點想吐甚至吐光食物,甚至把胃液(淺透明黃色水狀物)也吐出來, 極少數兒童有可能吐膽汁(綠色的水), 要小心孩子是否有腸胃道的阻塞情況, 嬰幼兒更要小心是否有腸套疊等需要放射科或是外科醫師幫忙處理的問題, 在基層需要考慮的問題原本很多,  除了常見諾羅病毒, 輪狀病毒, 腺病毒, 沙門氏菌, 大腸桿菌, 志賀氏桿菌之外, 其實少數新冠初期也有可能會想吐, A或是B型流感雖然也有可能有腸胃道不舒服的症狀, 但是大多還是以高燒或全身痠痛或非常疲倦為一開始的症狀.  如果是大人噁心嘔吐, 拉肚子, 合併發燒, 其實驗流感快篩陽性的機率很少很少, 因為得到諾羅病毒,輪狀病毒,腺病毒也一樣會造成發燒或全身痠痛, 民眾大部分稱為腸胃型感冒, 醫學教科書解釋為腸胃炎, 其實是指同一件事情 ;  如果只是嘔吐的話, 原本還是可以考慮非常多的因素, 例如吞食異物, 食道卡到魚刺, 吃藥不習慣, 初期盲腸炎, 初期膽囊炎, 初期胰臟炎, 初期的心肌梗塞等問題, 只是在基層大多都是腸胃型感, 尤其在每年12月到2月的冬天, 常常流行諾羅病毒, 在學校或是軍隊容易群聚的生活模式, 而開始廣泛流行. 如果患者開始有腹瀉, 我們醫護人員才會相對比較安心, 因為腸胃炎的機率比較高, 治療目標也比較明確, 如果是嬰幼兒, 要小心細菌型腸胃炎所引起的血絲便; 或是腸套疊引起的紅色果醬便; 腸套疊指相近腸段互相套在一起, 隨時間經過, 造成腸黏膜組織的傷害, 造成紅色果醬便, 可是腸套疊剛開始的症狀只有間歇性的哭鬧而已, 理想上是要用超音波探頭掃描, 有機會看到互相套住的腸子, 有機會透過空氣或是鋇劑灌腸而恢復, 但少數患者又會套回去, 因為可能腸子上還有別的病灶, 需要小兒外科開刀移除才能解決. 現在台灣的生活環境已經相對重視衛生, 所以現在已經較少有因為嚴重腹瀉脫水的學齡孩子,我們會評估孩子哭的時候還有眼淚嗎? 口腔黏膜還是乾燥嗎? 皮膚是否乾燥沒有彈性? 換尿布的次數是否變少? 換尿布的重量是否一次一次減輕? 手...

耳鳴 耳朵嗡嗡響 耳朵吱吱聲 耳朵悶悶的 下巴緊 失眠 睡不好 鼻塞 鼻過敏 心情不好 心情亢奮

蔡瑋晟醫師門診掛號連結 耳鳴是一種不容易控制的,慢性的綜合生活習慣造成的一種現象,雖然年歲漸長也會導致聽力減損,但是無法單純用聽力退化來解釋耳鳴,需要多方面控制飲食跟生活習慣才可以慢慢緩解。   首先不管是醫師或是患者都要注意的是,會不會有,早上起床,突然有一邊耳朵完全沒有聽到聲音,這個狀況蔡瑋晟醫師最擔心的是突發性耳聾,需要到有聽力檢查室的醫療單位詳細檢查,聽力損失的音頻跟損失的音量有多少,可能會需要點滴注射類固醇來治療;這個疾病最困難的是在發病的前一天,會有耳朵的悶塞感,跟過敏性鼻炎所引起的耳咽管功能不良,症狀相近,所以如果連續熬夜三天以上的患者,耳朵又悶塞聽不清楚,除了小心鼻過敏引起的耳咽管不通之外,也要小心是否是突發性耳聾前一天的症狀,可以壓住聽得見聲音的耳道,然後再試試看另外一側是否完全聽不到聲音,這就是警訊。突發性耳聾 自律神經失調型耳鳴是臨床上常見的現象,現代生活壓力大,如果住在都市大樓,不一定能夠接觸到綠地放鬆身心,工作節奏快,交感神經如同油門般過度使用,副交感神經煞車)漸漸減少功能,就會造成自律神經失調型耳鳴,晚上容易睡不著,睡不著可以造成交感神經過度旺盛,容易再度加重耳鳴,耳鳴太大聲又會睡不著,變成不好的循環。  顳顎關節炎,字面上太複雜,簡單說是下巴關節發炎,患者大多下巴咬合太緊,或是左右邊臼齒咬合不平均,現代都市生活壓力大,容易過度咬合下顎,容易抿嘴,但患者本身沒有察覺到,使用電腦打字,趴在桌上讀書寫字,肩膀肌肉太緊繃,連帶影響咀嚼肌肉也太疲勞,有時可以痛到嘴巴打不開,下巴打不開,一吃東西就臉頰下顎痛,下巴肌肉太緊繃,連帶影響耳道附近的肌肉異常不規則收縮,有時候在飯後可出現與心跳不同步的啵啵聲耳鳴,顳顎關節炎有機會用內視鏡手術的方式解決。 如果耳鳴的聲音是跟心跳頻率一樣,因為耳朵附近會過一條內頸動脈,血壓跟血流速度都會比較大,如果血管狹窄,血管出現血管瘤,耳朵附近的骨頭比較薄,可能會聽到血流經過耳朵附近的聲音。 感冒或是鼻過敏的時候,我們的鼻黏膜會充血腫脹,在下鼻道深處有耳咽管的入口,左右邊的內耳構造都有接耳咽管,耳咽管另一端又接到下鼻道深處,所以耳朵內部構造有跟鼻腔連在一起;但是感冒或是鼻過敏的時候,耳咽管周圍的軟組織會充血腫脹,所以我們試圖做潛水平壓的動作(食指中指捏住鼻頭,嘴巴閉緊,再吐氣同時,空氣沒辦法從嘴...

我的小朋友為什麼呼吸的時候會有胸口會有奇怪的咻咻的聲音,這樣叫做呼吸喘嗎?嬰幼兒的急性細支氣管炎

蔡瑋晟醫師門診掛號連結 首先父母親或是照顧者要注意的重點是小朋友的胸骨上緣, 兩邊鎖骨中央, 靠近脖子的地方可能會有凹陷, 或是胸部肋骨與肋骨中間的凹陷是否有隨著呼吸加深, 因為這代表孩子呼吸很費力, 用一般橫膈膜下降,胸廓起伏的方式, 來不及供應身體氧氣的需求, 只好多用一些胸廓的肌肉來吸氣. 臨床上我們基層常遇見的對於小朋友影響比較多的病原體, 例如呼吸道融合病毒, 流行性感冒病毒, 新型冠狀肺炎病毒, 腺病毒, 副流感病毒, 人類間質肺炎病毒, 黴漿菌, 百日咳桿菌, 肺炎鏈球菌,等都可能造成細支氣管發炎, 造成孩子發燒, 呼吸費力, 食慾變差, 活動力下降, 光是黃鼻涕變多就可以造成呼吸費力, 食慾不好,餵奶的量下降, 如果脫水的話, 連換尿布的次數都可能變少, 或是嬰兒尿布上遺留橙色的結晶尿都有可能. 有的時候醫師看狀況會請嬰幼兒稍微在診所, 或是醫院急診吸支氣管擴張劑, 是因為要緩解氣管的收縮, 這樣患者才不會因為呼吸過度費力, 呼吸肌肉無力造成呼吸衰竭; 此外孩子邊吸藥邊哭泣是正常的, 在陌生的環境看到陌生的醫療儀器, 沒有使用過, 不習慣也是正常的, 不要因為孩子哭泣就停止吸藥, 這樣反而不利於病情. 最近七月份還是有少數的A型流行性感冒在流行, 不論大人孩童, 有使用口服的Oseltamivir(克流感Tamiflu)或是Baloxavir (紓伏效 Xofluza), 甚至在醫院注射Peramivir, 後來恢復的效果都很好, 比較不會再全身痠痛或是發高燒, 只是目前公費克流感藥物的使用對象還沒有擴大到大部分的民眾, 有時候需要自費使用藥物. 不過基層診所沒有辦法在一次就醫, 就把所有可能性都排除, 就算是到醫院去, 也沒有辦法一次就命中是哪一種病原體引起, 因為可以引起人類感冒的病原體估計有200種左右, 所有台灣的醫護人員都是盡全力在照顧患者, 我們也希望患者可以早日改善, 不用再受到病情的折磨.

夏天游泳耳朵進水 耳朵越來越癢 後來越來越痛 耳朵有沒有卡東西 耳朵腫起來 談各種急性外耳道的發炎

蔡瑋晟醫師門診掛號連結 一般人的外耳道皮膚, 因為不容易照射到陽光的關係,  外耳道的皮膚是全身最白的地方, 有些人可以看到皮膚上的微血管, 有時候可以看到患者用棉花棒摩擦外耳道皮膚的充血痕跡, 所以醫師可以看的出來患者外耳道是否有過度清潔, 耳道上會有薄紙般的耳垢覆蓋, 耳垢本就可以防霉, 防蟲, 抗菌等保護我們的外耳道, 所以過度清潔有時可以造成外耳道輕微的發炎, 運氣不好, 細菌變多, 發炎加重, 就會變成劇烈疼痛的外耳道發炎, 不過外耳道不一定會腫脹, 這因患者體質不同, 感染的細菌黴菌種類不同, 所以會有個體上的差異. 每年夏天6到8月份, 參加水上活動, 或是學童練習游泳, 耳道也難免跑進少許水分, 這時候可能耳朵癢,  想要挖耳朵, 不過大家畢竟沒有直接看到自己的外耳道皮膚, 及耳垢的正確位置, 難免在挖耳道的方向或是力道不容易控制, 棉花棒或是耳扒過度摩擦外耳道的薄皮膚, 輕微的破皮就可以造成細菌感染, 造成耳道軟組織的發炎腫脹, 分泌組織液變多, 接下來拉扯耳朵或是手掌壓耳殼, 會覺得耳朵痛, 就有可能到我們診所就醫. 來到我們診所之後, 醫師會先評估患者是否有耳垢塞住外耳道, 或是患者本身的耳道就有略微的7字型彎曲, 或是外耳道有不規則的形狀可以藏耳垢, 如果診所的檢查工具允許的話, 有機會可以看到白色念珠菌或是黑麴菌的菌絲, 每位患者的狀況都會有些微不同, 從輕微的破皮流血結痂, 或是把自己耳膜挖破, 耳膜不停流血的兒童, 或是自行噴入市售藥粉的長輩, 蔡瑋晟醫師都有遇過.  如果是輕微的外耳道炎, 用手拉耳垂或是壓耳屏不大會痛, 有機會只用滴外用的抗生素, 就可以治療; 不過如過患者有糖尿病, 正在做化學或是放射治療, 患者的抵抗力或是傷口恢復能力都會比較少, 這時候可能需要口服的抗生素治療, 有時候光是睡覺側躺, 壓到耳朵都會痛到醒來, 這時候就需要吃到口服的抗生素或是止痛藥, 絕大部分的成年的社會大眾都有正常的肝腎功能, 可以代謝藥物, 所以不用對於服用抗生素或是止痛藥過於恐慌, 如果任由細菌生長, 傷口更為疼痛, 對自己的病情也更加不利. 蔡瑋晟醫師分享多年的經驗, 有些外耳道發炎的患者, 會再次強調自己沒有挖耳道, 為什麼會外耳道還是會發炎, 原因是因為我們外耳道皮膚真的非常非常薄, 比超商墊在包子底下的蒸...

蔡瑋晟主治醫師學經歷訓練專長

  蔡瑋晟醫師門診掛號連結 現中和辰安耳鼻喉科診所主治醫師 學經歷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 中華民國小兒科專科醫師 前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住院醫師 前台大兒童醫院住院醫師 前苗栗縣衛生所健兒門診主治醫師 前苗栗縣糖尿病共同照護主治醫師 前苗栗縣居家醫療照護主治醫師 前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 前新北市耳鼻喉科診所 主治醫師 訓練專長 兒科醫學會青少年醫學專科醫師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社區醫療群醫師 國民健康署成人健康檢查醫師 國民健康署口腔篩檢醫師 國民健康署戒菸服務醫師

*我的舌頭麻或是嘴唇麻 或是嘴唇腫腫的 請問是有特別嚴重的疾病的前兆嗎 要怎麼評估比較好

  蔡瑋晟醫師門診掛號連結 *蔡瑋晟醫師會先排除中風, 臨床上優先排除嚴重急性疾病,走路是否會開始偏一邊; 評估患者面部表情是否不對稱, 兩側臉的觸覺是否開始不同, 是否手臂開始沒有力氣, 患者食指是否能碰到我的棉花棒, 再碰到他/她的鼻頭,  並且視野沒有缺損, 能否聽得懂家屬或是醫師的指令, 若腦部疾病初期, 可能產生聽不懂別人說話的狀況, 所以家屬可以感受到患者的個性開始改變, 跟平常不一樣;  是否開始不能控制臉部的肌肉, 以及舌頭的移動, 所以講話越來越困難. *甲狀腺功能低下, 有時因為自體免疫疾病造成, 甲狀腺素不足, 影響代謝造成周邊神經的感覺異常, 或是周邊組織水腫, 患者可能會說嘴唇腫腫的. *糖尿病周邊神經受到影響, 一開始大部分說腳會覺得麻麻的, 所以有些醫院的糖尿病門診, 會仔細評估患者的觸覺是否正在退化? 嘴唇跟臉頰的觸覺也可能退化, 或是因為血糖降低, 所以覺得嘴唇會麻, 心悸手抖之類的症狀可能也會伴隨出現. *口腔灼熱症候群, 臨床上非常棘手的問題, 因為患者可能的鑑別診斷非常的廣泛, 除了要排除是否中風,  糖尿病神經退化, 甲狀腺功能低下, 或是缺發微量元素鋅, 或是維生素B12等實際上物質或是器官上直接的原因, 或是口腔臉頰嘴唇內側長白色念珠菌, 也會有口腔灼熱疼痛感; 有時過度刷舌苔, 過度使用漱口水, 也可能產生舌頭麻麻的現象; 某些感冒藥有輕微麻醉的效果, 如果含藥丸30-60秒沒有吞下去, 也可能舌頭會麻麻的; 女性更年期的賀爾蒙變化, 也可以產生舌頭麻的現象. 此外心裡的壓力以及焦慮, 也可以產生口腔灼熱症候群, 蔡瑋晟醫師認為, 如果可以在上午6-8點,在公園散步至少30分鐘, 或是可以分成一天三個10分鐘, 早午晚飯後10分鐘, 分開走也可以, 來緩解心理的壓力焦慮 ; 最困難的是在看診時間不足的情況下,  要患者在步調快速的診間,  面對我們這些陌生的醫護人員, 承認心理需要幫助, 是十分難以啟齒的, 只好先暗示患者可以練習靜坐冥想, 或是瑜珈等放鬆運動, 來緩解自己的身心, 通常先練習收緊放鬆肌肉, 或是練習吸氣6秒, 憋氣6秒, 吐氣6秒來盡可能放鬆自律神經, 看會不會改善.

*暈眩 頭暈 頭昏 天旋地轉 耳鳴 耳朵嗡嗡響 耳石脫位症 梅尼爾氏症 前庭神經炎

蔡瑋晟醫師門診掛號連結 由於都市生活步調快,生活緊湊壓力大,容易造成失眠或是情緒方面的問題,暈眩在蔡瑋晟醫師的診間成為越來越常見的問題,週邊型暈眩比較常見的原因有前庭神經炎、梅尼爾氏症、耳石脫位症,接下來分別解說。   前庭神經位於內耳,可以傳遞平衡的訊息,但有時因為受到感冒病毒的影響,使得前庭神經發炎之後,連帶使平衡覺也受影響,造成患者暈眩,即使平躺也未見改善,筆者遇過可以在路邊躺 3 個小時不敢起身的患者,有時可以持續數天甚至數週,有時會造成患者噁心嘔吐,造成患者極大的困擾,不過約 9 成患者終身只發作過一次,較不易復發。   梅尼爾氏症,好發於中年婦女,除暈眩之外,有時會伴隨耳鳴,有時伴隨時好時壞的聽力缺損,有部分患者會伴隨頭痛,在臨床上與耳石脫位症,不容易分辨;部分罹患梅尼爾氏症的患者,可能已經超過 10 年以上的時間,會伴隨耳鳴及聽力減損,或是做過一些抗生素耳內注射,以至於減損到聽覺,跟一般不常發生暈眩的患者,接觸的思維邏輯會不大一樣,可以跟患者討論,是否要做一些訓練平衡覺的動作,例如閉眼睛原地踏步等動作。   耳石脫位症是耳蝸的橢圓囊的耳石,有時是頭部外傷或是撞擊,不過大部分患者想不起明確的起因。耳石不小心脫落到半規管內,造成平衡訊號受到干擾,產生暈眩。原本耳石掉入半規管內淋巴液中會自行溶解,症狀也有機會自行緩解;但因為基層常照顧到,人生首次暈眩發作的患者,通常會非常擔心自己的病症,而且也不能排除梅尼爾氏症,或是中樞神經病變等問題,所以還是會先給患者止暈或是促進內耳循環的藥物,來改善暈眩以及內耳循環等問題;如果患者本身有些高血壓、高血糖、甚至高血脂、高三酸甘油脂的話,或是 50-70 歲以上的長者的話,暈眩持續的時間會比較長,比 25-40 歲的年輕患者持續更久的時間。   一般暈眩,以蔡瑋晟醫師接觸到的論文資料,平均暈眩會持續三周的時間,可能還會反覆發生而回診;但筆者觀察到 40 歲以下患者通常吃完 3 天藥,可能已經改善;但是 60-70 歲以上的長輩,可能本身又伴隨血管硬化,三高慢性心血管疾病,或是血液循環不佳等問題, 3 天的用藥通常都不夠,基層可能會治療 6-9 天,學理上治療 3 個月會比保險;患者驟然自行停藥,是復發最常見的原因。   在生活上,一般會建議患者盡量避免攝取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