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妹妹腹瀉合併血絲便


蔡醫師在急診遇到2歲的小甄(化名),因為連續4天腹瀉,每天約10次,近4天體溫約攝氏37-38度之間,再加上尿布的水瀉沾有血絲便,於是被爸媽帶到急診室來,在急診室也有解血絲便,此外於急診留觀期間,開始發燒到攝氏38.8度,由於症狀持續未改善,筆者決定收住院治療。尿布上出現的血絲便如下圖,糞便培養結果是腸炎沙門氏菌 Salmonella enteritidis,type D




小兒急性腹瀉的鑑別診斷

*服用抗生素引起的腹瀉:腸道正常菌叢,受到抗生素抑制之後,腸道原有的艱難梭狀芽孢杆菌(C. difficile)大量繁殖並且釋放毒素,造成腹瀉、發燒、腹痛。

*闌尾炎(俗稱盲腸炎):肚臍周圍痛然後右下腹痛,也會有嘔吐的表現,筆者的經驗是不一定都會先肚臍周圍痛,也不一定都會右下腹痛,在兒科中,闌尾炎本身非常難100%確定診斷,通常要合併超音波或是腹部電腦斷層才能確診。

*曲狀桿菌(Campylobacter jejuni)可能有水瀉或是血便,症狀持續時間大部分少於1周,但也可以形成慢性腹瀉;病因可能是食用未經煮熟的家禽、未經高溫消毒的的牛奶、或是接觸寵物。

*腸道腺病毒(Enteric adenovirus):小於4歲好發;沒有好發的季節,整年都可能發生。腺病毒也可以引起腸胃道感染,並不是只有咽喉炎、中耳炎、細支氣管炎、肺炎、結膜炎、出血性膀胱炎。

*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Enterohemorrhagic E. coliEHEC):小於5歲好發;常見於夏季;症狀為先水瀉然後血便,合併嚴重腹痛,可引起溶血性尿毒症候群(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 HUS);病因可能是食用未經煮熟的肉類,未經高溫消毒的牛奶或蘋果酒。

*腸毒素型大腸桿菌(enterotoxigeic E. coli ETEC):旅行者腹瀉(Travelers Diarrhea)的主因。

* 梨形鞭毛蟲(Giardia lamblia):日間托育或是飲用受汙染的水。

*腸套疊(Intussusception:可能出現草莓樣糊狀血便,以及腸絞痛。

*牛奶蛋白過敏:好發於3個月以下,解黏液便或血便

*慢性病:例如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簡稱IBD、乳糜瀉(celiac disease)、囊狀纖維化 ( Cystic Fibrosis )等。

*諾羅病毒(Norovirus)又稱類諾瓦克病毒Norwalk-like virusNLVs:容易造成流行,好發於學齡兒童與大人,症狀是水瀉(非血便),同時會有頭痛、疲倦、肌肉痠痛等症狀。

*輪狀病毒(Rotavirus):好發於小於兩歲嬰幼兒,好發於冬季;症狀有發燒、嘔吐、水瀉(非血便)。

*沙門氏菌Salmonella (non-typhi):腹絞痛合併血樣腹瀉,5-10%的嬰兒病患有菌血症(筆者:因為醫院血液培養,若長菌,至少要抽血後3~5工作天才會發報告,家長切勿責怪醫院沒有早點通知,培養細菌需要時間確診。);病原來自於受汙染的家禽、蛋、肉類。

*志賀氏菌(Shigella):發燒、血便、可能在腹瀉之前發生癲癇(以前筆者在急診室看過2歲妹妹有類似症狀,不過與熱痙攣不易區分);日照中心或是擁擠之處可能會是危險因子。

*兒童慢性腹瀉Toddler’s diarrhea:病毒性腸胃炎引起長時間腹瀉(長達一週到一個月);喝果汁會加重。

*小腸結腸炎耶爾森氏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好發於涼爽的天氣,可能會與兒童闌尾炎混淆,不會發燒,但會腹脹及解難聞的糞便;未煮熟的豬肉,為消毒完全的牛奶,以及井水=well water

*其他感染如泌尿道感染、中耳炎、肺炎、敗血症,都可能引起急性腹瀉。

*住院的標準
1.脫水大於5%
2.嘴巴不能喝水(筆者認為這是最常見的需求)。
3.電解質不平衡或是嚴重貧血。
4.  3個月以下嬰兒發燒,合併沙門氏菌腸炎。(就算單純3個月以下發燒,也是需要住院,請看兒科醫師門急診,筆者認為住院檢查是必要)
5. E. coli O157:H7引起的溶血性尿毒症候群(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 HUS)
6.病人非常虛弱疲倦。
7.可能需要開刀的病。

參考資料
1. Clinical Manual of Emergency Pediatrics 6th Edition 2018, Ch.9  Gastrointestinal Emergencies, Sari Kay, Michelle Tobin, and Sandra J. Cunningham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APLS及PALS上課整理筆記

新生兒高血鉀的成因

準備兒科專科醫師考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