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寶寶黃疸都還不退--談 新生兒黃疸

上圖是-新生兒延長性黃疸處置建議by兒科醫學會

新生兒黃疸的成因很多,但臨床上最常見的是母乳性黃疸,以及因餵食奶量不足造成的飢餓性黃疸。

一般估計餵食量是否足夠,可以用尿量做大概的評估,隨著出生腎功能的啟動,出生第一天大約要換一片濕尿布,出生第二天換兩片,直到第六天換六片濕尿布,這樣才算足夠,不過常常因為寶寶吸母奶吸到睡著,加上媽媽產後疲勞,醫院其實也常遇到吃奶量不夠的飢餓性黃疸。

教課書建議如果以視覺上,皮膚黃疸程度來做估計,黃到腳掌黃疸指數大約20mg/dL,腹部約15 mg/dL,臉約5mg/dL,不過正規的作法仍是經皮驗黃疸(扎足跟血或機器貼皮膚驗,或是直接抽靜脈血驗黃疸。

生理性黃疸、母乳性黃疸、或是飢餓性黃疸,經過適當餵食,使用醫療設備照光治療,或是周邊靜脈水分補充,大部分可以改善;極少數的個案是由甲狀腺功能低下或是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所致。

依照課本說法,母乳性黃疸可以在出生2-3周時,黃疸指數達到10-30mg/dL,且持續3-10周才降下來,不過還是要小心病理性黃疸。一般認為出生超過2週仍黃疸,要小心病理性黃疸。

照光的標準隨著出生體重,出生天數,是否為早產兒,甚至各家醫院都有些許不一樣,所以不是一個固定的數字,這點民眾非常容易誤會。

孩子如果只是新生兒頭部血腫(cephalohematoma),也會使黃疸比較慢退;但如果是帽狀腱膜下出血(subgaleal hemorrhage/hematoma),可能導致出血性休克,需要緊急手術和加護病房觀察。

不過家長跟兒科醫師都要小心的是病理性黃疸,其中相對比較常見的是膽汁滯留症,代表背後病嬰可能帶有膽道構造疾病、膽道閉鎖;其它如敗血症、產前子宮內感染、與其他先天性罕見疾病等問題也會造成病理性黃疸。

若寶寶大便的顏色,像是兒童健康手冊上1-6號的話,就有可能發生膽汁滯留症,甚至膽道閉鎖,建議家長可以留下大便檢體或照相,給兒科醫師參考;如果真的出現明顯灰白大便的話,有可能會抽血排檢查或是住院,來判斷是否為膽道閉鎖引起的病理性黃疸。膽道閉鎖矯正手術在出生60天內預後較佳。

參考資料

2. Nelson Textbook of Pediatrics 20th Edition, Ch102.3 Jaundice and  hyperbilirubinemia in the Newborn, Namasivayam Ambalavanan and Waldemar A. Carlo



分享連結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APLS及PALS上課整理筆記

新生兒高血鉀的成因

準備兒科專科醫師考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