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孩子發燒又嘔吐,吃不下--談 兒童急性腸胃炎


蔡瑋晟醫師多年以前在兒科急診,碰到的急性腸胃炎,一開始發病前幾個小時,可能只有以發燒跟嘔吐來表現。但是如果只有這兩個症狀,可以牽涉到的診斷有很多,如果合併腹瀉的話,才比較可能是腸胃炎,本文先討論急性腸胃炎。

腸胃炎的細菌或病毒一般是以糞口傳染,與環境及個人衛生習慣有關,一般台灣常見的病原菌有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志賀氏桿菌;此外,諾羅病毒、輪狀病毒、腸道型腺病毒也很常見。

由於嬰兒及學齡前幼兒,容易因為發燒、嘔吐、食慾不振,而造成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出現下列症狀時要特別注意

以下是台灣小兒消化醫學會--兒童急性胃腸炎診斷治療建議

當有下列情形時,應評估是否需要靜脈輸液、甚至住院治療:
(1) 反覆嘔吐或腹痛。
(2) 腹痛嚴重或持續集中在某部位。
(3) 長時間無法進食。
(4) 大便有明顯血絲、黏液。
(5) 腹瀉過度頻繁。
(6) 麻痺性腸阻塞及腹部腫脹。
(7) 嚴重口腔發炎而拒絕進食者。
(8) 低體重早產嬰兒且無法經口進食者。
(9) 發燒或其他不適時。
(10) 糞便流失量每小時每公斤體重超過10毫升者。
(11) 孩童精神活動力變差、嗜睡、行為改變或嬰兒哭鬧不休。
(12) 小便變少、口腔黏膜乾燥、心跳加快、體重下降、口渴等中重度脫水現象。
(13) 嚴重脫水導致休克、昏迷或太虛弱不能口服液體。

以蔡瑋晟醫師的經驗,大多2歲以下,帶來急診就醫的孩子,假設無早產或是先天疾病,由於這個年齡層體重,五十百分位大約才12公斤左右,若長時間未進食容易脫水,若再加上發燒、嘔吐、腹瀉,加上此年齡層對於自己病痛,尚無法言語表達,家長的照顧會有困難,會視情況,實施點滴靜脈注射並留觀,可能考慮讓孩子住院,也有可能是腸套疊、急性闌尾炎、腸道破孔等狀況,筆者以前都碰過。

在照護方面,以現行台灣小兒消化醫學會的建議,大原則有三項

.及早餵食:
雖說學會指引有提到相關研究指出,食物對胃腸道有正面的影響如 1)刺激腸道細胞的再生,以加快腸道的恢復。2)降低腸道通透性,以減少體液的流失。3)刺激腸道荷爾蒙的分泌,增進胃腸的功能。

不過在臨床實際照護上,也是有碰過孩子已經空腹一天,隔天進食吃太快,還是有可能嘔吐或輕微腹瀉,家長請勿過度擔心。如果是3-6歲左右的孩童,可以開始嘗試白稀飯、米湯、白吐司、白饅頭、不油膩的蔬菜、去皮雞胸肉等食物開始嘗試,先不要急著嘗試市售的零食、市售的廣東粥、肉鬆等烹調方式油膩的食物,或是牛奶等可能誘發乳糖不耐症孩子,更加不適。

.餵食母乳:
證據顯示,哺餵母乳的嬰孩相較於哺餵配方奶粉的嬰孩,除可降低嬰幼兒急性胃腸炎的風險外,還可以避免急性胃腸炎時發生營養攝取不足的情況。研究也發現哺餵母乳的嬰孩在輪狀病毒胃腸炎時會復原較快。

不過實際照護上,能夠維持到孩子1歲以上還有母乳分泌的媽媽不是很多,所以這方面還是盡力就好,而且孩子可能很虛弱,也不一定有足夠的體力吸吮奶水,這個年紀通常提供點滴治療加上無乳糖奶粉。

.無乳糖配方奶粉:
急性胃腸炎的嬰幼兒胃腸道中分解乳糖的酵素(乳糖酶)容易被破壞,如出現乳糖不耐症的情況時,可以考慮使用無乳糖配方奶粉,但不建議常規和長期使用。臨床上將配方奶粉沖泡稀釋,目的就是在稀釋乳糖,但需考慮病童的營養攝取是否足夠。至於是否稀釋奶水,則依據臨床需求判斷。

稀釋奶粉有醫師會認為會減少病童熱量的供應,不過實際操作上,還是因病童嚴重程度來做個別考量。

 家庭清潔方式取自疾病管制署

平時大人及小孩就應該注意自己的個人衛生習慣,勤用肥皂洗手,不生飲、不生食,與他人共同進食,要使用公筷母匙,才能有效降低感染風險;病患污染的衣物、床單應立即更換,馬桶、門把等器物表面如被污染,應用0.1%濃度漂白水(20cc漂白水+1公升清水)擦拭;處理患者糞便、嘔吐物前應戴上手套與口罩,並用0.5%濃度漂白水(100cc漂白水+1公升清水)消毒清理。
  
參考資料
1. Nelson Textbook of Pediatrics 20th Edition, Chapter 340 Acute Gastroenteritis in Children, Zulfiqar Ahmed Bhutta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APLS及PALS上課整理筆記

*新生兒高血鉀的成因

*準備兒科專科醫師考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