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25的文章

夏天游泳耳朵進水 耳朵越來越癢 後來越來越痛 耳朵有沒有卡東西 耳朵腫起來 談各種急性外耳道的發炎

蔡瑋晟醫師門診掛號連結 在每年夏天6到8月份, 參加水上活動, 或是學童練習游泳, 耳道也難免跑進少許水分, 這時候可能耳朵癢,  想要挖耳朵, 不過大家畢竟沒有直接看到自己的外耳道皮膚, 及耳垢的正確位置, 難免在挖耳道的方向或是力道不容易控制, 棉花棒或是耳扒過度摩擦外耳道的薄皮膚, 輕微的破皮就可以造成細菌感染, 造成耳道軟組織的發炎腫脹, 分泌組織液變多, 接下來拉扯耳朵或是手掌壓耳殼, 會覺得耳朵痛, 就有可能到我們診所就醫. 來到我們診所之後, 醫師會先評估患者是否有耳垢塞住外耳道, 或是患者本身的耳道就有略微的7字型彎曲, 或是外耳道有不規則的形狀可以藏耳垢, 如果診所的檢查工具允許的話, 有機會可以看到白色念珠菌或是黑麴菌的菌絲, 每位患者的狀況都會有些微不同, 從輕微的破皮流血結痂, 或是把自己耳膜挖破, 耳膜不停流血的兒童, 或是自行噴入市售藥粉的長輩, 蔡瑋晟醫師都有遇過.  如果是輕微的外耳道炎, 用手拉耳殼或是壓外耳都不大會痛, 有機會只用滴外用的抗生素, 就可以治療; 不過如過患者有糖尿病, 正在做化學或是放射治療, 患者的抵抗力或是傷口恢復能力都會比較少, 這時候可能需要口服的抗生素治療, 有時候光是睡覺側躺, 壓到耳朵都會痛到醒來, 這時候就需要吃到口服的抗生素或是止痛藥, 絕大部分的成年的社會大眾都有正常的肝腎功能, 可以代謝藥物, 所以不用對於服用抗生素或是止痛藥過於恐慌, 如果任由細菌生長, 傷口更為疼痛, 對自己的病情也更加不利. 在使用耳滴劑的時候, 滴完耳道的藥水, 大約2-4滴之後, 在桌上趴著休息10分鐘, 這樣的藥效才會比較好, 以前碰過有些患者, 只泡5分鐘的耳藥水, 其實效果真的不大足夠, 不是藥物沒有效, 是耳道接觸藥水的時間根本不夠所造成, 這是大家常見的誤會. 如果積極用外耳道的藥水的話, 絕大部分患者3天就可以康復, 除非外耳道破皮的範圍比較大, 有時需要回診由醫師再評估, 看是否需要調整外用或是口服藥物, 這樣會比較安全; 耳道常常發霉的患者, 請常用肥皂洗手, 因為手可以碰到環境中的黴菌; 盡量不要自行用棉花棒去清耳道的水分, 可以改用吹風機, 慢慢把耳道吹乾比較安全, 比較不會再度把外耳道挖受傷. 最後祝大家早日康復, 免受耳道發炎之苦.

蔡瑋晟主治醫師學經歷訓練專長

  蔡瑋晟醫師門診掛號連結 現中和辰安耳鼻喉科診所主治醫師 學經歷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 中華民國小兒科專科醫師 前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住院醫師 前台大兒童醫院住院醫師 前苗栗縣衛生所健兒門診主治醫師 前苗栗縣糖尿病共同照護主治醫師 前苗栗縣居家醫療照護主治醫師 前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 前新北市耳鼻喉科診所 主治醫師 訓練專長 兒科醫學會青少年醫學專科醫師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社區醫療群醫師 國民健康署成人健康檢查醫師 國民健康署口腔篩檢醫師 國民健康署戒菸服務醫師

*我的舌頭麻或是嘴唇麻 或是嘴唇腫腫的 請問是有特別嚴重的疾病的前兆嗎 要怎麼評估比較好

  蔡瑋晟醫師門診掛號連結 *蔡瑋晟醫師會先排除中風, 臨床上優先排除嚴重急性疾病,走路是否會開始偏一邊; 評估患者面部表情是否不對稱, 兩側臉的觸覺是否開始不同, 是否手臂開始沒有力氣, 患者食指是否能碰到我的棉花棒, 再碰到他/她的鼻頭,  並且視野沒有缺損, 能否聽得懂家屬或是醫師的指令, 若腦部疾病初期, 可能產生聽不懂別人說話的狀況, 所以家屬可以感受到患者的個性開始改變, 跟平常不一樣;  是否開始不能控制臉部的肌肉, 以及舌頭的移動, 所以講話越來越困難. *甲狀腺功能低下, 有時因為自體免疫疾病造成, 甲狀腺素不足, 影響代謝造成周邊神經的感覺異常, 或是周邊組織水腫, 患者可能會說嘴唇腫腫的. *糖尿病周邊神經受到影響, 一開始大部分說腳會覺得麻麻的, 所以有些醫院的糖尿病門診, 會仔細評估患者的觸覺是否正在退化? 嘴唇跟臉頰的觸覺也可能退化, 或是因為血糖降低, 所以覺得嘴唇會麻, 心悸手抖之類的症狀可能也會伴隨出現. *口腔灼熱症候群, 臨床上非常棘手的問題, 因為患者可能的鑑別診斷非常的廣泛, 除了要排除是否中風,  糖尿病神經退化, 甲狀腺功能低下, 或是缺發微量元素鋅, 或是維生素B12等實際上物質或是器官上直接的原因, 或是口腔臉頰嘴唇內側長白色念珠菌, 也會有口腔灼熱疼痛感; 有時過度刷舌苔, 過度使用漱口水, 也可能產生舌頭麻麻的現象; 某些感冒藥有輕微麻醉的效果, 如果含藥丸30-60秒沒有吞下去, 也可能舌頭會麻麻的; 女性更年期的賀爾蒙變化, 也可以產生舌頭麻的現象. 此外心裡的壓力以及焦慮, 也可以產生口腔灼熱症候群, 蔡瑋晟醫師認為, 如果可以在上午6-8點,在公園散步至少30分鐘, 或是可以分成一天三個10分鐘, 早午晚飯後10分鐘, 分開走也可以, 來緩解心理的壓力焦慮 ; 最困難的是在看診時間不足的情況下,  要患者在步調快速的診間,  面對我們這些陌生的醫護人員, 承認心理需要幫助, 是十分難以啟齒的, 只好先暗示患者可以練習靜坐冥想, 或是瑜珈等放鬆運動, 來緩解自己的身心, 通常先練習收緊放鬆肌肉, 或是練習吸氣6秒, 憋氣6秒, 吐氣6秒來盡可能放鬆自律神經, 看會不會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