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或兒童身上的焦痂紅斑塊--綠膿桿菌敗血症
蔡醫師 上次在中部病例討論會看到 R1 學弟精彩的報告 ,也來讀一下一樣的課本章節。 以前 蔡醫師 在當住院醫師就學到,如果看到病童焦痂狀的皮疹,務必要注意,雖然有很多菌種都可以引起焦痂狀的皮疹,但以這個病例為介紹對象。 蔡醫師 簡單說一下開會要點,雖然綠膿桿菌引起的敗血性休克並不常見,如果一歲以下的嬰兒發燒,腹瀉,合併休克的徵兆,又在臉或身體看到含膿包樣的突起皮疹,務必小心綠膿桿菌感染,可以在 8 小時之內 ( 課本說數小時到 2 天 ) ,紅疹惡化成焦痂,進一步就是敗血性休克,所以建議,要先連絡加護病房住院觀察,以策安全。 病人可能因為綠膿桿菌侵犯腸道,造成腸穿孔,所以住院若過了 3-4 天要開始進食,要非常小心。 雖然教科書上說此病好發於免疫缺損的病人,不過當天開會,在台灣的經驗上,一般健康的孩子也會發生,所以在兒科急診要特別小心,孩子的發疹是否有變化成突起、化膿、甚至焦痂的出現。來源很難追查,教課書提到熱水澡盆或泳池是來源,比較常見的是綠膿桿菌引起泌尿道感染,引起全身性含血液感染較少見。 在診斷方面,尿液,血液,腦脊髓液,都有可能長菌,所以能做的培養都要做。 其他像是監測血壓血氧並且給予適當的輸液治療,所以建議住加護病房。 在治療方面,會議上介紹的是用抗生素 meropenem 治療 21 天;或是課本提到使用 piperacillin-tazobactam 再加上 aminoglycoside 以產生協同作用,以上在課本上都有推薦;如果是綠膿桿菌引起的菌血症又合併腦膜炎,課本推薦靜脈給予 ceftazidime 加上 aminoglycoside 。 在預後方面,如果是免疫缺損的病人,預後很差,因為病人原本自身就有 neutropenia 低白血球 或 hypogammaglobulinemia 低免疫球蛋白。課本上提供的綠膿桿菌菌血症的死亡率為 12.3% ,而 3% 病童於住院 48 小時內死亡。開會時老師提到若疾病死亡率若超過 5% 就要住加護病房,所以不能掉以輕心。若出現焦痂疹或活動力極差,務必住院。 在醫院的照顧者及醫療人員,在照顧此類病人,務必注意手部衛生,以免再度傳播綠膿桿菌給別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