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18的文章

嬰兒或兒童身上的焦痂紅斑塊--綠膿桿菌敗血症

圖片
蔡醫師 上次在中部病例討論會看到 R1 學弟精彩的報告 ,也來讀一下一樣的課本章節。 以前 蔡醫師 在當住院醫師就學到,如果看到病童焦痂狀的皮疹,務必要注意,雖然有很多菌種都可以引起焦痂狀的皮疹,但以這個病例為介紹對象。 蔡醫師 簡單說一下開會要點,雖然綠膿桿菌引起的敗血性休克並不常見,如果一歲以下的嬰兒發燒,腹瀉,合併休克的徵兆,又在臉或身體看到含膿包樣的突起皮疹,務必小心綠膿桿菌感染,可以在 8 小時之內 ( 課本說數小時到 2 天 ) ,紅疹惡化成焦痂,進一步就是敗血性休克,所以建議,要先連絡加護病房住院觀察,以策安全。 病人可能因為綠膿桿菌侵犯腸道,造成腸穿孔,所以住院若過了 3-4 天要開始進食,要非常小心。 雖然教科書上說此病好發於免疫缺損的病人,不過當天開會,在台灣的經驗上,一般健康的孩子也會發生,所以在兒科急診要特別小心,孩子的發疹是否有變化成突起、化膿、甚至焦痂的出現。來源很難追查,教課書提到熱水澡盆或泳池是來源,比較常見的是綠膿桿菌引起泌尿道感染,引起全身性含血液感染較少見。 在診斷方面,尿液,血液,腦脊髓液,都有可能長菌,所以能做的培養都要做。 其他像是監測血壓血氧並且給予適當的輸液治療,所以建議住加護病房。 在治療方面,會議上介紹的是用抗生素 meropenem 治療 21 天;或是課本提到使用 piperacillin-tazobactam 再加上 aminoglycoside 以產生協同作用,以上在課本上都有推薦;如果是綠膿桿菌引起的菌血症又合併腦膜炎,課本推薦靜脈給予 ceftazidime 加上 aminoglycoside 。 在預後方面,如果是免疫缺損的病人,預後很差,因為病人原本自身就有 neutropenia 低白血球   或  hypogammaglobulinemia 低免疫球蛋白。課本上提供的綠膿桿菌菌血症的死亡率為 12.3% ,而 3% 病童於住院 48 小時內死亡。開會時老師提到若疾病死亡率若超過 5% 就要住加護病房,所以不能掉以輕心。若出現焦痂疹或活動力極差,務必住院。 在醫院的照顧者及醫療人員,在照顧此類病人,務必注意手部衛生,以免再度傳播綠膿桿菌給別的病人。

談嬰兒的”信賽”(台語)--脂漏性皮膚炎

圖片
蔡醫師 在看健兒門診,很容易被問到 ” 嬰兒型脂漏性皮膚炎 ”  ,好發的時間差不多是出生滿一個月,也就是寶寶施打 B 型肝炎疫苗第二劑的時候。 脂漏性皮膚炎是沿著皮脂腺分布,出現的一種慢性皮膚發炎反應,目前確切的原因還不是很確定,可能是 ” 秕糠馬拉癬菌 ” 本身、其分泌物或人體本身發炎反應所導致。 成人的脂漏性皮膚炎好發在青春期之後,可能跟性荷爾蒙有關。 目前對嬰兒型的脂漏性皮膚炎的原因,是否和大人同致病機轉,目前仍不確定。 嬰兒型脂漏性皮膚炎大多在一個月大時出現,大多在一歲時消失。可以在頭皮上看到脫屑和結痂 (cradle cap) ,臉部、耳後、頸部、腋下、胯下、肚臍周圍也會出現。成人的脂漏性皮膚炎可能會復發,這點和嬰兒型脂漏性皮膚炎不同。    跟脂漏性皮膚炎接近的診斷有乾癬 (psoriasis) 、異位性皮膚炎、皮癬菌症 (dermatophytosis) 、 histiocytic disorders 、念珠菌症 (Candidiasis) 等。 在治療方面,由於嬰兒型脂漏性皮膚炎大多會自行康復,所以可以使用像潤膚霜、嬰兒油、非藥用之嬰兒沐浴乳,輕輕刷掉脫屑就可以了。如果是較嚴重的病灶,可使用強度較弱的類固醇藥膏 ( 一天一次、使用一周 )  ,再合併抗黴菌藥膏一天兩次使用 (ketoconazole 2% cream) 。 在孩童與成人方面,第一線治療是使用抗黴菌的洗髮精或沐浴乳,每周數次,至多每周一次,如果病況緩解,一週使用一次抗黴菌的沐浴乳即可;低強度的類固醇藥膏才可以使用在臉上,中等強度的類固醇藥膏是用在身體。 參考資料 1. Nelson Textbook of Pediatrics 20th Edition, Ch 655.6 Seborrheic Dermatitis Brianne Z. Dickey and Yvonne E. Chiu 分享連結